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代表工作>工作研究

关于海淀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调研

时间:2017年01月26日稿源:办公室

 

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   王鲁豫

 

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,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领域,又是海淀的立区之本。海淀教育历来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打造教育人才高地,推动海淀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。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,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研究,有助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,有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。

一、我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

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主要包括定编定岗、准入流动、薪酬绩效、培养培训等四方面内容。

(一)教师定编定岗

中小学教师编制一般根据学段、地域,按照在校生数的一定比例进行核定。海淀区在执行上级文件前提下,根据实际提高了基本编制核算标准。近年,我区逐步统一城乡编制标准,根据学校生源数、班级数核算农村校基本编制,城镇、农村班师比小学为1:2.4,初中为1:3.7

根据《北京市中小学、幼儿园、职业高中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指导意见》,小学专任教师岗位不低于岗位总量的90%,管理岗位、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不超过10%,初中参照中学执行,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85%,其他岗位不超过15%。专任教师岗位中设置高级、中级、初级岗位,其中小学高级、中级、初级岗位结构比例为1:5:4,中学是按分学段、分办学类型执行不同的岗位结构比例。

(二)教师准入流动

我区补充师资主要有五个渠道:开展应届大学生招聘,从高等院校吸纳优秀师资进入教师队伍;开展社会人员招聘,从其他系统、社会人才储备中吸收具有资质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;组织复退人员、军转干部政策性安置;从北京市其他区县教育系统调入教师充实教师队伍;从其他省市优秀教师、教育管理干部中,通过人才引进方式进入我区教师队伍。我区每年为教育系统补充教师约1000人,其中义务教育教师约占60%。我区教育系统教师通过解除合同、调出、退休等形式,每年常态化流出教师600人左右。区属教育系统每年新增教师约为400人,其中义务教育250余人。

教师交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响应政策号召,自愿到到薄弱校、农村校参加工作,带动受援学校教学水平提高。我区结合上级精神,在试点基础上形成了我区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方案,主要采取柔性交流(不转移人事关系)为主、刚性交流(转移人事关系)为辅的方式,实行优质校、示范校与普通校、农村校之间师资力量进行定期轮岗。目前,待学区制改革部署到位后,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工作将按方案逐步开展。

(三)教师薪酬绩效

按照国家和北京市要求,我区出台了《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》,以2008年工资为基数,按照“限高、稳中、补低”原则,以我区公务员2008年人均津贴补贴水平为基准线,对低于基准线的直接增加财政投入进行“补低”,对基准线上的学校维持现有工资水平,不得增强。严格控制绩效工资总额,实行工资财政统发,规范工资收入分配行为。

《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试行办法》规定,对列入绩效工资实施范围的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工实施绩效考核。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、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。考核分为日常考核、学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。考核结果为优秀、合格、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。学校成立考核小组组织教师完成学校考核工作。学校根据考核结果,确定绩效工资额度,发放学年奖励额度,确定是否进行岗位续聘。

(四)教师培养培训

我区依据教师成长规律,建立一支层级合理、数量适度、学科全面、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梯队,由区级骨干教师、区级学科带头人、市级骨干教师、市级学科带头人、北京市特级教师组成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在正常的骨干推荐指标基础上增设了农村校指标。近些年,教师队伍发展向两头延伸,学校层面加大校际骨干力量建设,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推选出了基础教育专家10名。

我区形成了分岗、分类、分层的教职工培训体系。区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教师培训工作统筹,教师进修学校等培训机构承担区级培训任务,对培训对象进行轮训和调训。区教师培训工作办公室根据培训机构、学校提供的考勤、考核记录登记学分,专任教师在五年轮训期间完成36个学分获得培训合格证。为加速农村教育发展,我区在年人均1000元基础上,单独拨付农村教师年人均960元培训费,拨付纯初中校、九年一贯制学校年人均700元培训费,并组织多种形式的农村教师专项培训。

二、我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情况

截止20159月,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专任教师13744人,小学约占63%,初中约占37%

(一)学历结构

总体上说,义务教育教师学历呈现了高学历化趋势,具有研究生学历占13.4%,接近1/7。学历达标率接近100%。其中,小学合格学历为中专,学历达标率接近100%;初中合格学历为专科以上,学历达标率为99.8%,不达标教师均是临近退休的老教师。

按学段分析,小学教师学历结构要弱于初中。小学本科以上学历为93.6%,低于初中的98.8%;初中教师研究生的比例接近1/4,小学为7.6%。按区域分析,城乡学校之间的学历结构差异不大,本科以上学历分别是95.5%95.4%,农村学校的研究生比例高于城镇。按学校类型分析,示范校、优质校的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96.3%,略高于普通校的94.5%,但普通校的研究生比例高于示范校、优质校近2个百分点。按举办性质分析,区属学校、他办学校的本科以上学历比较接近,分别是96.3%96.9%,均高于民办校的为89.3%;研究生学历比例,他办校和民办校分别为30.3%23.2%,区属学校排位垫底为9.8%

(二)职称结构

总体上,我区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9.2%,中高级职称比例为56.0%,初级职称为30.5%,未定职称人员占13.5%

按学段分析,初中高级职称比例为22.7%,大幅高于小学的1.2%;初中的高中级比例合计59.8%,也明显高于小学的53.7%,说明小学与初中相比,初中职称结构比例优于小学。按区域分析,城镇校高级职称比例9.4%,约高于农村校4个点;城镇的高中级比例为56.3%,明显高于农村的为50.9%,说明城镇校职称结构比农村校更优化。按类型分析,示范校、优质校的高级职称比例为10.1%,高于普通校2个百分点;示范校、优质校的高级职称比例51.5%,也高于普通校10.4个点,说明示范校、优质校与普通之间的职称结构比例差异明显。按举办性质分析,他办校、民办校以及区属校的高级职称比例分别是17.8%9.8%8.0%,他办校优势明显;他办校、区属校的高中级职称合计为75.8%57.1%,明显高于民办校的35.0%

(三)年龄结构

总体上,34岁以下的教师占比达35.1%35-49岁的教师占比59.1%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为5.8%。近年我区教育规模急剧扩大,教师队伍招收大量应届毕业生,呈现年轻化趋势。

 

按学段分析,小学阶段34岁以下教师比例为36%,高于初中2.5个百分点,小学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高于初中。按区域分析,农村校34岁以下教师占比40.6%,高于城镇校近6个百分点,且35-49岁的教师又低于城镇校2.4个百分点,农村校教师年轻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校教师。按类型分析,普通校34岁以下教师占比40.6%,高于示范校、优质校10个点百分点;普通校35-49岁的教师占比63.3%,也高于示范校、优质校近10个点,说明普通校教师的年轻化程度要明显高于示范校、优质校。按举办性质分析,民办校34岁以下教师占比60.1%,远高于他办校的36.1%和区属校的30.8%35-39岁的比例,民办校占32.2%,远低于区属校和他办校近30%,说明民办校教师的年轻化程度很高。

(四)骨干教师结构

海淀区义务教育骨干教师总数1945人,约占其专任教师队伍的14.1%,其所占比例较低。

按学段分析,小学的区级骨干、区级学科带人和市级骨干教师高于平均水平,而市级学科带头人、特级教师比例低于平均水平;初中与小学正好相反,区级骨干教师、区级带头人、市级骨干教师均低于平均水平,而市级学科带头人、特级教师比例高于平均水平。说明小学在高层次教育人才上发展不足;初中骨干教师约占其队伍的9.6%,明显数量不足。

按区域分析,农村的区级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比例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,我区对农村校在区级骨干、学科带头人教师评选倾斜政策效果明显,而市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、特级教师比例均低于区平均水平。城镇学校虽然在区级骨干教师、区级学科带头人的比例上低于区平均水平,但在高层次教师队伍上能力明显优于农村。

按学校类型分析,示范校、优质校的市、区级骨干教师、特级教师的比例中远高于平均水平,远高于普通校比例。

按举办性质分析,他办校在的市、区级骨干教师队伍比例中都超过区平均,尤其在市级骨干教师、市级学科带头人、特级教师分布中优势更明显;而民办校的骨干教师比例都低于区平均水平,与其专任教师数量不相称;区属学校的区级骨干教师、区级学科带头人、市级骨干教师比例中高于区平均水平,但市级学科带头人、特级教师比例低于平均水平。

(五)生师比

从总体上,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师比为1:13.6,其中小学为1:16.4,初中为1:9.2。初中阶段生师比比小学低,小学阶段的生源量大、教师相对不足。

从区域来分析,目前农村校生师比1:12.7,低于城镇的生师比1:13.6,说明虽然城乡已实施统一的编制标准,由于城镇校班额大于农村校,农村校生师比还是小于城市。从类型分析,示范校、优质校的生师比1:14.3,要明显大于普通校1:12.8的水平,说明示范校、优质校承担了更多的学生,教师工作压力大于普通校。从举办性质分析,区属校的生师比1:14.5,要明显高于他办校的1:11.2和民办校的1:10.5,说明区属校受区县编制政策影响较大承担更多工作量。

三、我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

通过调查发现我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发现以下问题:

(一)区属教育系统编制总量不足。区属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学校编制由区机构编制部门统筹管理,整体下达区教委,包干使用,编制总量相对固定,与中小学学生生源变动不挂钩。目前编制核定标准执行2000年颁发文件,未考虑教育改革过程中对学校新增的职能和要求。调查结果显示,区属校生师比大幅高于他办校、民办校。他办校编制受大学控制,在编制标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。民办校教师招聘不受编制限制,有利于其及时补充所需教师。

(二)区属学校未建立绩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。调研发现,他办校、民办校在吸引高学历人才方面优势明显高于区属校。2012年后,北京市未再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水平,仅以人均一次性方式增加绩效工资总量,但规定各区县可结合实际调整绩效工资水平。区域层面看,区政府层面对绩效工资投入水平有待提高,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限制条件多。仅区教委的政策措施空间有限,无法形成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水平的合力。

(三)职称制度限制条件多,不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。调研显示,受结构比例影响,示范校、优质校的职称结构比例要优于普通校,初中阶段的肯定要优于小学的,城镇的肯定要优于农村的。这与城乡教育一体化、落实义务教育均衡等要求不相符。目前,北京市对事业单位的岗位结构比例、职称结构比例限制较多,按学段设置岗位结构比例,按学段、办学类型设置职称结构比例。各类比例统筹管理到学校,条框较多、思路僵化,不够适应教育行业特点,无法反映教育改革形势。

(四)教育人才流动效率有待提高。教师通过公开招聘调入到区属校,需经过多层审批,耗费时间很长。对于调出区属教育系统的教师,也同样存在限制多、审批时间长的问题,对所有人员采取基本相同的流程,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。最终导致想出的出不去,想进的进不来。小学人才引进存在较大的限制。

(五)教师培养培训针对性有待提高。调研发现,初中骨干教师建设相对薄弱,初中阶段骨干教师评选后易抽调从事高中教学,导致初中在区骨干、区学科的比例上明显少于小学和高中。骨干教师评选受职称结构影响较大,小学在市骨干、市学科层面的比例劣于初中,城镇的要优于农村的,公办校的要优于民办校。

四、加强我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

为促进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提出如下建议:

(一)多措并举保障学校师资供给。应考虑新形势下课程改革、班主任工作、生源数持续增加等因素影响,增加对教育系统编制供给。采取多种措施,如建立区教育人才储备中心,通过签订劳动合同、给予较高待遇,招聘社会上符合教师条件、具有丰富教育经历的教师,统一派各校使用,完成全职、兼职或者顶岗工作,增强学校优秀师资流动性,解决义务教育学校的因教师交流、脱产培训、班级增加等产生的师资短缺的难题。

(二)建立适应教育发展的绩效工资增长机制。在北京市中小学绩效工资奖励激励机制的基础上,应由区政府统筹,教委、人保局、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,不断完善教育系统绩效工资管理办法,配套北京市绩效工资激励措施,区级财政可逐年加大对绩效工资投入水平,建立起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增长机制,使绩效工资调整有法可依,藉此不断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。

(三)推动区域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出台。围绕北京市职称政策按学段及学校类型,分层设置岗位、职称结构比例,固化甚至扩大校际师资水平差距的问题。应出台海淀区高级职称评定办法,通过政策设计,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倾斜,对薄弱校、农村校等学校的支持力度,同时积极建议北京市根据教育综合改革新要求、教育发展新趋势不断完善职评政策,建立适合教育发展的职称评审制度。

(四)优化审批程序,提升教育人才流动效率。应由区政府统筹,教委、人保局、编办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,对教育系统教师调入、调出程序进行研究,建立适应教育系统规模和特点的调配机制,提高教育系统人才流动效率。

(五)建议根据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培养培训。要建立以专业学术标准为主的骨干教师评选机制,降低参选教师在职称方面的要求。在学校骨干教师推荐比例上,对农村校、薄弱校可适度进行指标补偿,同时结合学校在队伍建设、教育督导等方面的工作成绩进行指标奖励,逐步建立起适应教师发展、学校发展的骨干教师晋升体系。要结合义务教育队伍特征,开展培养培训工作,加大对农村校、普通校青年教师的培养。